中新网北京5月15日电 (邱宇) 国家卫计委近日发布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与旧版相比,新的《指南》在内容上有何变化呢?对此,参与《指南》修订的北京大学医
变化一:四降一升,上调水摄入量
新版《指南》上调了水的日均建议摄入量,对水果、动物性食品还有大豆、盐的摄入量略有下调,简单地讲,就是《四降一升》。
其中,成年人日均建议饮水量从1200毫升(6杯)上调到1500-1700毫升,相当于7到8杯水。新鲜水果的日均建议摄入量从《200-400g》改为《200-350g》,盐从《6克》改为《小于或等于6克》。
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在国家卫计委13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说,第一,2013年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对蛋白质和能量进行了下调,新版《指南》参考了这一变化。第二,关于食物和营养健康的关系,国内外有了新的理论成果。
对此,马冠生以《水》为例做出了解释。在修订2007版《指南》时,没有居民日均饮水量的具体数据作为参考。而新版《指南》则参考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群饮水量的第一手数据,拟定的标准也更加科学。
变化二:食物多样性有了量化标准
新版《指南》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这是一个新的点》,马冠生说,《在上一版的《指南》中,只提到食物多样性,但是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
在食物多样性方面,马冠生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做饭时注意《多样少量》,选择小份量的食物,增加食物的种类。第二,巧搭配,在膳食中注意粗细结合、有荤有素。
麻辣烫选用的食材很多,从《多样性》的角度来看似乎是不错的选择,但马冠生认为,麻辣烫含盐、油较多,长期食用反而不利于健康。
变化三:《健康体重》概念提到前列
《新版》指南《核心建议》的第二条是《吃动平衡、健康体重》,而在上一版中,这一点仅排在第六条。
为什么会将其提前呢?马冠生说,因为近些年我国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在不断增加。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也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为了减少和控制慢性病,控制好体重是非常关键的。
新版《指南》建议坚持日常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分钟以上;主动身体活动最好每天6000步。
《达到6000步的目标并不难》,马冠生说,《在运动中有很多技巧,比如上班时可以走一站再去坐公交;中午休息时间不要趴在桌子上睡觉,可以出去走半个小时。》
变化四:《控糖》二字写入《核心建议》
与旧版相比,新的《指南》在核心建议中加了《控糖》二字。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添加糖是指食品加工和制作过程中加入的单糖、双糖或糖醇等,比如白砂糖、红糖、蜂蜜等,主要来源是糕点、含糖的菜肴和饮料等。
马冠生说,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而言,含糖饮料是添加糖的重要来源。他在1998和2008年做过两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平均每天的饮料消费量从330毫升增加到530毫升。在这些饮料中,有三分之二是含糖的。
他指出,摄入过量的糖会增加龋齿、超重肥胖和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从预防的角度讲,强调《控糖》是非常必要的。
变化五:特别强调《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在新版《指南》的6条《核心建议》中,最后一条《杜绝浪费,兴新食尚》也是新加入的内容。
马冠生说,浪费包含多个方面,比如在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带来的浪费,在外或在家用餐时造成的浪费等。还有,吃得太多以至超过了身体的需求,也是一种浪费。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呢?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在国家卫计委13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第一,吃饭是整个社会的事。希望整个社会能兴新食尚、合理搭配,以营养导向来影响生产提供。
第二,新的饮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一方面杜绝浪费,一方面倡导新的饮食时尚,来促进平衡膳食的实施。
另外,新版《指南》还增添了中国居民膳食餐盘和儿童的膳食算盘图形,更为直观和清晰,方便记忆。(完)
中国医学卫生北京卫计委食材麻辣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