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郭晶 罗国金 洪建国
战“疫”打响后,在武汉、湖北攻坚战之外,首都北京的防控阻击战同样卓有成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用军人的担当和奉献,全力守护京城百姓的生命安康。
“疫”声令下 筑坚实防线
1月21日,一位61岁的患者从湖北武汉回京,先后3次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但患者还是感觉身体不适,于是到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急诊科就诊。科主任黎檀实和当班医护人员通过血项、影像以及核酸检测等,最终检出患者呈新冠肺炎弱阳性。立即隔离,火速转诊到定点收治医疗机构,全过程迅速、高效、忙而不乱。
在此之前,该科已绷紧弦。“我们迅速召开党支部会议,研判疫情防控态势。”黎檀实介绍,全科提前进行了相关培训、消毒隔离,要求24小时严守防疫一线。此前一天,相关防护设备全部配发到位。
“敌人”一露头,该科随即升级应急方案:全科人员停止休假计划,1月22日全员返岗;加强发热门诊力量,医护人员从12人增至30人;完善接诊流程,分级安置患者……医院疫情防控第一道铁关铸成。
这样的迅捷,并非偶然。“假如战斗明天打响,假如敌人兵临城下,我们能否上得去、打得赢?”发热门诊护士长肖红菊说,疫情没有预演,对于类似的“胜战之问”,急诊科用日常行动给出了回答。她介绍,在急诊科发热门诊,应对突发传染病的技术培训和物资准备是常态化、标准化操作。“所有病人一进门都要发口罩。每天上班前,我们都要明确当前国际、国内新发传染病情况。在我们这里,传染病识别从护士分诊第一关就开始了。”
“2003年,北京的第一例非典患者就是这里发现的。”该科护士长潘菲介绍。高度的职业敏感,源于该科先后参与国际维和、抗震救灾、载人航天救援、国庆阅兵保障等重大任务积累的丰富经验。每年接诊急诊患者20多万人,抢救危重患者2万余人次,位居北京地区前列的“战绩”,也让他们能从容应对突发状况。
“疫”无反顾 倾全力保障
虽然久经考验,黎檀实还是意识到这次的疫情不简单。“核酸检测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可能造成个别传染源难以识别,有扩大的风险。”该科每天接诊患者近千人,一旦有疑似患者进入住院系统或传染医务人员,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不让一例新冠肺炎病人漏诊,不让一名医务人员被传染?黎檀实和同事的做法是巧用脑子、多下笨功夫。
首先要做的是把核酸检测准确率提高再提高。第一医学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副主任罗燕萍介绍,该院反复强调、严格培训,提高取样规范度;准备了3家企业生产的靶点不同、优势各异的核酸检测试剂,进行交叉核对,提高检出率。
“不怕真阳性,就怕假阴性。要相信技术,又不能完全依赖技术。”黎檀实说,除了核酸检测,该科早就把病史询问、影像检查等列为参考范围,“拼的就是谨慎、精细”。
“最开始的患者大多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后期有的患者症状不明显,或者会刻意隐瞒接触史,有的吃完退烧药才来,我们的工作就像大海捞针。”急诊科副主任陈威说,难度很大,只能把网撒大、眼练精。自疫情发生以来,这个科室共接诊患者2万余人次,其中发热患者7000多人次,收容医学观察患者近300人,其中危重患者70余人,排查疑似病例30余例次,确诊新冠肺炎患者7人,排查数量质量居首都医疗机构前列。
此外,该科给医务人员早早配发了防护服、护目镜等全套装备。原来利用午休一起边吃饭边聊聊工作,也变成了到隔离区独自就餐,各项防控制度定得很严。
“疫”不容辞 为生命守护
2月12日,一名患者到该科就诊期间突发急性肠梗阻,急需手术,但是CT检查提示该患者肺部有片状毛玻璃影。会不会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根据预案,该中心及时协调联合会诊,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在核酸检测结果未出的情况下,连夜实施手术,患者转危为安。
据悉,这段时间,该科先后成功救治数十例急危重症患者。
面对发热患者,该科医务人员在诊疗的同时,还不忘给予心理安抚。“他们都很害怕,怕自己没得病在这里被传染,也怕自己已经感染。”护士长刘钰介绍,该科扩大了诊区面积,让大家能有更多空间;加快核酸检测,尽可能缩短患者的停留时间。如果患者被留下做医学观察,医务人员“一定会跟病人面对面地交流病情,也安抚他们的恐惧心理,让病人和家属心里有底”。对于需要留观的患者,该科还提供一次性纸巾、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品,以及订餐、送水等服务。
体贴患者的背后,是他们对家人和自己的亏欠。黎檀实是一名大腿肿瘤切除术后患者。一个多月来,他在一线常常忙到顾不上吃饭。主治医师翟永志接到去发热门诊支援的命令后,火速将两个孩子送上回老家的火车,把患“渐冻人症”的母亲托付给家人,立即投入到救治一线。急诊科的夫妻档陈骅、刘昕刚刚迎来第二个宝宝,丈夫陈骅不但第一时间返岗,还主动请战到发热门诊……
“危难时刻,军人的出现总会让人觉得安稳,有底气。对于军医而言,还意味着精湛医技下严格、科学的管理,更意味着用无私奉献承担起坚实守护的责任。”黎檀实说,“守好北京的防疫大门,是我们最大的责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报"或"健康报网 ** 电/讯"或带有健康报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