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喻文苏 通讯员 李锐 李欣耘
近日,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美罗乡坪头村村医宋廷才在为77岁村民田树清看病时,不再用手写病历,而是直接用电脑将患者就诊信息录入村卫生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村上患者的就诊情况只需点点鼠标便一目了然。这样的场景,是医改信息化“石棉模式”的一个缩影。
打通乡村医疗信息化瓶颈
“信息平台就是信息的插线板。”石棉县人民医院院长李兴贵介绍,通过搭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县乡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县乡村三级医院无序就医、县级医院满床位、乡镇医院空床位、基层病人留不住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石棉县人民医院内三科主任徐林通过互联网向记者展示了石棉县区域协同系统。系统数据显示,仅今年9月,该院区域心电工作量除了院内诊断,还接收了院外1602人次的诊断。“如果我们在诊断的过程中,发现乡镇病人有急性心梗,我们会及时与乡镇卫生院进行对接,若需要转诊,县医院也会开通绿色通道,让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徐林说。
借力信息化整合医卫资源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医疗业务、公共卫生数据不能实时动态互联互通是难题之一。为了打破信息孤岛,石棉县通过构建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县域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大健康数据库等,全面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组建石棉县公立医院集团,建立纵向县域医共体,最终实现水平现代化、服务整体化、管理信息化、模式集团化。
“自2013年以来,县乡村三级医院累计完成协同业务25704例,为群众节约从乡村到县级医院看病的交通费、住宿费、餐费等400余万元。”李兴贵说,县域还建立了上联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下联乡镇卫生院的远程会诊平台,实现由省到乡的远程会诊、远程教学和医学信息共享,让群众能就近享受省级优质医疗资源。自2016年平台建成以来,开展县级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之间的远程会诊59例次,县乡远程诊疗18536例次,群众外出看病比例明显下降。
除了远程诊疗的便捷,县级医院还打造了三端同步的移动办公与患者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历次就诊信息、检验检测报告实时查询,实现智能导诊、预约挂号、在线缴费、在线退费、轻问诊、在线咨询等网上“一体化闭合”服务。截至今年8月,累计预约挂号79651人次,在线缴费113723次、1026余万元。
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综合体
石棉县地处雅安、凉山、甘孜三市州交汇地带,是内地通往云南、西藏两省区的重要通道,素有“民族走廊”之称。“石棉模式”不仅让石棉县的群众受益,还辐射到周边县(区)。这些年来,石棉县人民医院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加强与周边县(区)的对接合作,建成覆盖雅安市、甘孜州和凉山州冕宁县、甘洛县60余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区域松散型医疗集团,医保协议服务人口达300万,是石棉县人口的24倍,2017年县医院外县病人占比超过50%。以县级综合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探索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县域内医共体建设。
10年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石棉模式”成效明显。石棉县县域内就诊率持续5年保持在90%以上。2018年1月~8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3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为100%,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为68%;县级公立医院药占比为30%。2018年1月~8月,全县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142.26元,住院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为3686.74元,住院、门诊费用持续低于全国、四川省、雅安市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