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卫消网:桑耳
2018-08-28  浏览:230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核心提示:桑耳-【中药】:桑耳,衄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桑菌,木麦,桑上寄生 -孢子,无色,阔叶树,子实,木耳,基部,胶质,积聚,球形,生于,绒毛,分布,实体,软骨,担子,平滑,银耳,等地,褐色,红褐色,收缩,寒热,皱褶,贵州,广西,江西,云南,福建,台湾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拼音名】Sānɡ ěr

【英文名】Jew''s Ear on Mulberry tree

【别名】桑菌、木麦、桑上寄生、桑檽、桑上木耳、桑鸡

【来源】

药材基源:为银耳科银耳属和木耳科木耳必可食用真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remella fuciformis Berk.;Tremella aurantia Schw.ex Fr.[T.lutescens Fr.];Auricularia auricula(L.ex Hook.)Underw.[Tremella auricula L.ex Hook.];Auricularia polytricha(Mont.)Sacc.[Hirneola polytricha Mont.];Auricularia delicata(Fr.)P.Henn.

【原形态】

1.银耳 子实体纯白色,胶质,半透明,宽5-10cm,由多数宽而薄的瓣片组成,新鲜时软,干后收缩。担子近球形,纵分隔,(10-13)μm×(9-10)μm。孢子无色,光滑,近球形,(6-8.5)μm×(4-7)μm。

2.黄木耳 子实体脑状或瘤状,不规则皱卷,基部狭窄,从树皮缝隙间生出,宽1-3cm,高0.5-2cm。鲜橙黄色、金黄色至橙红色,胶质,干后缩小变为软骨质,但基本保持原状和原色。菌肉柔软多汁,金黄色,半透明。子实层同色,厚100-150μm,成熟时表面出现霜状的担孢子或分生孢子。担子球形,(16-25)μm×(14-20)μm。孢子球形至洋梨形,无色,直径4-5μm。

3.木耳 子实体丛生,常覆瓦状叠生。耳状。叶状或近林状,边缘波状,薄,宽2-6cm,最大者可达12cm,厚2mm左右,以侧生的短柄或狭细的基部固着于基质上。初期为柔软的胶质,粘而富弹性,以后稍带软骨质,干后强烈收缩,变为黑色硬而脆的角质至近革质。背面外面呈弧形,紫褐色至暗青灰色,疏生短绒毛。绒毛基部褐色,向上渐尖,尖端几无色,(115-135)μm×(5-6)μm。里面凹入,平滑或稍有脉状皱纹,黑褐色至褐色。菌肉由有锁状联合的菌丝组成,粗约2-3.5μm。子实层生于里面,由担子、担孢子及侧丝组成。担子长60-70μm,粗约6μm,横隔明显。孢子肾形,无色,(9-15)μm×(4-7)μm;分生孢子近球形至卵形,(11-15)μm×(4-7)μm,无色,常生于子实层表面。

4.毛木耳 子实体初期杯状,渐变为耳状至叶状,胶质、韧,干后软骨质,大部平滑,基部常有皱褶,直径10-15cm,干后强烈收缩。不孕面灰褐色至红褐色,有绒毛,(500-600)μm×(4.5-6.5)μm,无色,仅基部带褐色。子实层面紫褐色至近黑色,平滑并稍有皱纹,成熟时上面有白色粉状物即孢子。孢子无色,肾形,(13-18)μm×(5-6)μm。

5.皱木耳 子实体群生,胶质,干后软骨质。幼时杯状,后期盘状至叶状,(2-7)cm ×(1-4)cm,厚5-10mm,边缘平坦或波状。子实层面凹陷,厚85-100μm,有明显的皱褶并形成网格。不孕面乳黄色至红褐色,平滑,疏生无色绒毛;绒毛(35-185)μm×(4.5-9)μm。孢子圆柱形,稍弯曲,无色,光滑,(10-13)μm×(5-5.5)μm。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栎及其他阔叶树腐本上。

2.生于阔叶树腐木上。

3.生于栎、榆、杨、槐等阔叶树腐木上。

4.生于杨、柳、桑、槐等阔叶树腐木上。

5.生于阔叶树腐木上。

资源分布:1.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2.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山西、江西、福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3.分布于全国各地,各地还有人工栽培。

4.分布于全国大部分省区,各地有人工栽培。

5.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甘;平

【归经】肝;脾经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活血散结。主治衄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喉痹;症瘕积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附方】①治留饮宿食: 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五升米下蒸过,和枣膏捣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

1/2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