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症状是手、足、口腔等部位有皮疹或疱疹,发热,潜伏期3-4天。三岁以下婴幼儿多发,成人也可感染。随着天气变暖,儿童的户外活动增加,家长们应该做好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差,不良个人卫生习惯易发病。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及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该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注意事项:
1. 疾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应加强消毒,建议每天进行空气及日用品(玩具、毛巾)消毒,加强室内开窗通风,衣服、被褥阳光下暴晒。孩子的图书每天用紫外线消毒;玩教具、所有坐椅、楼道扶手及户外大型玩具等孩子们可接触到的地方,每天孩子离园后用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消毒。
2. 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做好幼儿园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强调使用肥皂流水洗手,防止病从口入。
3. 教育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传染的机会。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过度疲劳。对接触过患者的儿童作好隔离检疫工作,建议治疗好转1周后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