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各领域学者走出国门。他们在异国他乡学习先进的知识、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他们用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便是其中一员。
徐瑞华取得了多项优异的成绩: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可用于肝癌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提高了早诊率和预测准确性;首次创建了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新方案,建成了全程治疗新体系;率先完善了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策略,显著延长了生存期。
“我热爱医生这个职业,所以我能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一起努力,让治愈肿瘤从‘不可能’一步步走向‘可能’。 ”他说。
“回想当年,大家立志选择医学作为终生事业,每个人都清楚这将会是一个充满艰辛、挑战和未知的旅程。今天,我们都未后悔当初的选择。”说起当初的选择,徐瑞华依然历历在目。
30年前,21岁的徐瑞华成为一名临床一线的医生。3年后,他师从国内肿瘤化疗首开先河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管忠震教授,学习疑难重症肿瘤的诊治。2002年,身为副教授的徐瑞华迎来出国深造的机会。他带着学习世界一流肿瘤诊治技术的愿望来到美国,在当时全球最大的癌症中心——安德森癌症中心(M.D.And.)做访问学者。
学业届满,面对“留下”还是“回家”的选择,徐瑞华并没有犹豫。“这么多年的学习,用学到的知识回报同胞,是我念念不忘的心结。我们的国家正蓬勃向上,回国恰逢其时。”
回国后,徐瑞华挑战疑难病例,让治愈肿瘤从“不可能”一步步走向“可能”。他在消化系统肿瘤诊疗体系建立、药物临床研究、转移耐药机制探索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在国际上首次明确了可用于肝癌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DNA甲基化分子标志物,提高了早诊率和预测准确性;首次创建了晚期结直肠癌治疗新方案,让“中国方案”改写国际指南;率先完善了晚期胃癌的靶向治疗策略,显著延长了生存期。
作为华南地区肿瘤防治中心的学术带头人与行政负责人,徐瑞华极少有休息时间,参加各类会议、一天内辗转几个城市早已是工作常态。即使从国外出差回来,不管多晚都要直奔病房。
同时,徐瑞华也是一位造梦者。他勾画了要将中心建设成为“三最一流”(国内专科布局最全、服务规模最大、诊疗水平最高,综合实力国际一流)癌症中心的宏伟蓝图。
在他的带领下,近五年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项目数和资助总经费屡创新高,稳居国内肿瘤专科医院首位;发表文章数量、质量居全国肿瘤医院首位;鼻咽癌、肠癌、肝癌、淋巴瘤等57项相关临床研究成果被国际指南采纳;获得省部级一等奖9项,国家级成果奖励2项。这些成果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为中国肿瘤防治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中心的目标非常高远,立足在世界最大的湾区,要有雄心和气魄,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征战世界癌症高地,成为世界顶尖的癌症防治中心,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希望大家共同为实现健康中国而努力奋斗。”徐瑞华如是说。(记者 周聪)
(责编:许心怡、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