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3月12日电 3月7日,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在做客人民网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医疗事业改革,完善医疗体系,减少了抗癌药物研发的中间环节和等待的时间,加快了基础研究向临床治疗性药物转换的进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医疗科研水平的发展,从而让急需药物的癌症患者更快享受到好的自主科研产品。
在石远凯看来,目前我国在肿瘤药物治疗方面新的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在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新发展起来的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治疗方法,使患者的选择越来越有目的性,治疗的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分子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的创新方面,中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明显地缩小。世界对中国药物研发的认可程度也在提高。”石远凯称,“信迪利单抗”是中国第一个用PD-1单抗来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结果。另外,中国的整个药物研发体系,特别是临床研究能力也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石远凯认为,除了经验和人才的积累,体系的不断完善是推动我国的医疗科研水平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领域特别是对癌症防控高度重视。整个新药研发领域,从政府主管部门到企业界、临床的研究者以及其他各方共同努力,患者对我国自主研发药物的高度信任,积极参与临床试验,“信迪利单抗”最终仅用26个月便完成上市,这是世界药物研发历史上的一个突破。
“国家大力推动医疗事业改革主要在两个方面给癌症患者带来切实的帮助。”石远凯指出,一方面是患者生存时间将得到显著延长。在没有靶向药、免疫治疗之前,只依靠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不能做手术和放疗的晚期患者,生存的时间在十个月到一年。有了第一代靶向药物后,患者可以活到30个月.现在中国已经有了第三代靶向药物,预计今年中国还会有一些新的靶向药物上市,越来越多的患者生存时间已超过5年。另一方面,由于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的上市和临床应用,患者治疗所付出的诸如呕吐、脱发等身体的负担,即治疗的毒素反应也有明显减轻。新型的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虽然仍然存在传统化疗药物的副作用,但在患者身体的可耐受程度以及治疗的顺应性上要比传统药物有很大的提高。未来,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进入临床,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新的药物治疗选择,选择多了,药物治疗价格也会趋于理性,从而促进中国的药物研发进入一个更加良性的循环。
(责编:崔元苑、许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