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问题: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该院没有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院感管理工作隶属于护理部,未建立独立的院感管理部门,院感管理人员配置不足。
(二)手术器械消毒灭菌不规范,存在明显安全隐患。
手术设备配置不足,超声乳化机管道、超声乳化机手柄及注吸手柄仅有一套,首台手术前能做到高压灭菌,连台手术间仅能对超声乳化机手柄及注吸手柄前段进行消毒液浸泡消毒,未能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
未实行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手术器械清洗灭菌工作未归到供应室统一管理;手术器械清洗、消毒处理流程不规范;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不落实,用于手术器械灭菌的小型压力灭菌器未按规定做生物学监测,手术室管理的诸多环节存在安全隐患。
(三)院感防控意识淡薄,防控知识欠缺。
该院院感知识学习培训不落实,医护人员院感防控意识淡薄,知识掌握欠缺。特别是院感管理兼职人员及手术室等重点部门的管理人员院感知识缺乏,防控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管理松懈。
存在问题:
·无菌观念不到位
·眼科器械的清洗、灭菌不符合要求
·卡式消毒锅的使用
·手术过程管理缺陷
·眼科门诊手术室监测不到位
一、概念
手术是指患者在手术室接受外科医师至少在其皮肤或黏膜上做一个切口,包括腹腔镜,并在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缝合切口。
手术部位感染是指围手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浅表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
二、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
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
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炎症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面情况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口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者肝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d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一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四、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
SSI的病原菌
·口咽部手术:草绿色链球菌及厌氧菌;
·心脏、脑外科手术后伤口感染:金葡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脑脊液分流术:可能有类白喉棒状杆菌;
·胸外科手术: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
·泌尿外科手术:革兰阴性杆菌。
·骨科手术:葡萄球菌属、产气英膜杆菌等;
·头颈部手术:金葡菌、消化链球菌等;
·耳鼻喉科手术: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厌氧菌。
·妇产科手术: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消化球菌、肠球菌属等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
·因此,进行SSI的经验性治疗时,应根据感染部位考虑可能的病原体。
SSI 的危险因素
五、手术前感染预防要点
⑴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⑵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⑶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处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⑷消毒前要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适合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防止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⑸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⑹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⑺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
⑻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六、手术中感染预防要点
⑴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⑵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
⑶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⑷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⑸手术人员尽量轻柔地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⑹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⑺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C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⑻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七、手术后感染预防要点
⑴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
⑵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⑶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
⑷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关于卡式消毒锅管理
只适用于急诊而非常规手术
消毒灭菌记录:日期、时间、灭菌物品、工艺监测(温度、压力、灭菌时间)、化学监测(放一张指示卡贴病历),每锅都必须记录。
监测记录本:生物监测(每周四)
超乳器械管理
白内障手术最需要关注的是超乳手柄、角膜刀,一次性管路、积液盒。
超乳管道,积液盒应使用一次性,
使用可反复使用的应进行规范性清洗,低温灭菌。
配备足够周转的器械
集液盒反复使用按照规范清洗、低温灭菌
气枪、水枪、水处理系统、小型超声清洗机
超声眼科乳化仪手柄清洗操作方法
将手柄鼻椎部(前部)浸入盛有蒸馏水的容器。
通过灌注管和抽吸管抽吸和推注至少120毫升蒸馏水。
将至少60毫升的空气注入两个端口。
为手柄街头盖上保护帽。
1. 冲洗及擦洗:超声乳化手柄用后在流动水下冲洗,用软毛刷擦洗表面的血迹和污迹,高压水枪冲洗管腔内表面,选择合适的抽吸冲洗接头。
2. 浸泡在含酶清洗液中3-5分钟。超声乳化手柄禁用超声清洗。
3. 漂洗:在流动水下反复彻底冲洗外表面污垢和清洗剂,高压水枪冲洗管腔内表面污垢和清洗剂。
4. 终末漂洗:用流动软水或纯化水反复漂洗,管腔用高压水枪冲洗至无自来水残留。
5. 消毒:湿热消毒温度90度以上,时间1分钟以上。
6. 干燥:用高压气枪吹干管腔内表面后,放干燥柜干燥,温度70-90度,时间20分钟。要求表面无水垢、无污物、无锈迹。
注意事项
1.清洗时注意保护手柄鼻椎部位,放置纱垫或橡胶垫保护。
2.手柄接头保持干燥。
3.禁止超声清洗,避免坠地与碰撞,否则会导致手柄发生不可逆损坏
白内障手术的问题
1、白内障手术应该在清洁手术间进行
2、手术器械应该根据患者人数来准备(器械数/患者数=1/1 )
3、做一个白内障只要10多分钟,那么两个手术间隔需30分钟时间,才能满足手术间的消毒.连续手术要备两间手术间交换进行,两套人马。
4、可以用卡式快速消毒器进行眼科器械消毒吗?不能
5、手术器械暂时还没有集中消毒灭菌的医院,是不是可以由手术室代消?不能,集中送供应室处理。
6、术者是不是需要每台手术进行洗手、换手术衣?是。
7、手术台上的物品是不是要一人一用一换?是。
8、用卡式消毒器消毒时,需要放置几类监测卡?供应室清洗消毒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爬行卡 。
9、白内障手术局部消毒用什么消毒剂?用碘伏进行皮肤消毒,用生理盐水+庆大冲洗眼内粘膜。
10、白内障手术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吗?用几天?用,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