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丹 通讯员 傅冠峰
金秋的内蒙古科尔沁大草原一派丰收景象。来自航天中心医院急诊科的医生刘伟,在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人民医院急诊科担任执行主任也满一年了。“正在我们碰到急需提升服务能力的瓶颈又不知怎么做时,医疗对口帮扶的医生刘伟就来了!”科右前旗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护士长施明华说。
一年的帮扶,究竟带来了什么?
帮扶,究竟带来了什么
内蒙古科右前旗人民医院是当地最大的二甲医院,成立于1947年。急诊科却是个年轻的科室,急诊科医生平均年龄35岁左右。由于急诊急救能力不足,临床经验欠缺,病情稍重一点的急诊患者,基本都要往上级医院转。
“深静脉置管术是急危重病人打通生命线的必不可少的技术,可是该院急诊科却没有人掌握这项技术。”刘伟想了一个办法。他买来两斤猪肉,用静脉输液止血带模拟人体血管,在止血带里灌满水,制作出穿刺血管模型,再手把手地教每个医生练习。
急危患者的病情往往瞬息万变,缺少及时高效的检验手段,难以精准确定或调整急救方案。在医院大力支持下,急诊科很快开设了一间急诊快速检验室,开展血气分析技术,让医护人员及时掌握,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可视喉镜气管插管技术是急救最基本的急救技术,刘伟指导开展理论授课、指征评估、培训操作。除此之外,还相继开展了血液灌流术、伤口粘合等实用性新技术。他指导ICU完成的超声联合纤维支气管镜双引导下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填补了兴安盟地区的技术空白。
利用业余时间,刘伟编写了近10万字的《急诊科工作手册》并赠送给了急诊科的每位医护人员。“自刘主任来了后,咱们急诊科基本没有一例急危重患者往外送过,都因为我们有了底气。”施明华说。通过技术指导,开展专业知识授课和操作技能培训,规范工作流程,急诊科团队一天天成长。
学到的,更有理念和态度
说起一年来从刘伟身上学到了什么,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说得最多的,除了新技术新规范外,更多的是先进的专业理念、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
碰到急诊重症患者,是先明确诊断后救命,还是先救命后明确诊断,看似只是涉及医疗流程,但却是事关患者生死的大问题。刘伟来了后,要求对疑难急危重症先救命,稳定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后做必要检查或会诊。这既更好地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意外地解决了困扰急诊科多年的与各专业科室间因收住患者而产生的一些矛盾。
当地称赞他,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带到了科右前旗。
近日,针对科右前旗人民医院开展神经介入诊疗的急需,航天中心医院又选出一名经验丰富的神经内科专家到科右前旗人民医院进行了现场交接。“我们要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航天中心医院院长杜继臣说。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健康报"或"健康报网 ** 电/讯"或带有健康报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健康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单位和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2、已经本网书面授权使用作品的媒体、网站,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