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餐饮卫生消毒
卫消网:《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正式发布_食品安全-植物油-国标-国家标准-浓度-食用-监管-玉米油-植物-食品卫生消毒
2018-08-06  浏览:38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其中就包括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油新国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近日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标准进行了解读。
 
  据了解,《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GB 2716-2018)是对《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 2716-2005)和《食用植物油煎炸过程中的卫生标准》(GB 7102.1-2003)的整合修订。与原标准相比,新修订的植物油国标主要变化包括:完善了术语和定义、删除了煎炸过程中植物油的羰基价指标、修改了酸价和溶剂残留指标、增加了对食用植物调和油命名和标识的要求等。专家表示,新国标经历了10多年的大量基础性检验检测和评估过程,是目前食用油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标准。
 
  中国是食用油的消耗大国,我国油脂市场上不仅有玉米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人们喜爱的大宗食用油,为满足消费者营养和风味的需要,食用油市场上还有大量的食用调和油,据悉,目前我国食用调和油的小包装销量已经超过大豆油,成为小包装油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种。
 
  然而,与调和油庞大的市场规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调和油国标长期缺位。近年来,关于推动调和油国家标准尽快出台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调和油《公开配方》的呼声近年来日趋高涨,但调和油国标此前却一直《难产》,导致在消费者实际购买中,由于对调和油产品中的营养成分、配方比例无从知晓。
 
  作为最受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的问题之一,为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规范市场,此次植物油国标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增加了《食用植物调和油产品应以‘食用植物调和油’命名》以及《食用植物调和油的标签标识应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的要求,并鼓励在食用植物调和油标签标识中注明产品中大于2%脂肪酸组成的名称和含量(总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也就是说,依据新标准,食消毒液采用微酸性电解水连续式无隔膜电解水机(睿安德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通入Nacl溶液和稀盐酸电解制取PH值约为25-50,ORP为589-897mv的不同有效氯浓度的电解水,在菌悬液杀菌实验中,为达到所需有效氯浓度,分别将制取的有效氯浓度为10mg/l的电解水进行不同浓度的稀释以达到所取的有效氯浓度,其中,有效氯浓度的测试采用有效氯测定仪(RC-2Z, 竺原理化工业株式会社,日本),PH值及ORP分别采用PH计及ORP计(赛多利斯股份公司,德国)。将戊二醛及季铵盐类消毒剂则采用原液与自来水混合至1%浓度的比例以备用洗手除菌液用调和油的配比将对消费者《透明》,到底掺了什么油,比例是多少,消费者只要看标签即可明白。
 
  业内专家认为,新国标的出台将给食用油行业带来一场新变革,有望肃清行业乱象。
 
  同时,新修订的标准对植物油配料成分标示也作出了规定。在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及相关规定要求的前提下,生产者可在配料表中或配料表的临近部位使用不小于配料标示的字号,标注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例如,标注成分时,可以按照《大豆油(50g/100g)、玉米油(30g/100g)、菜籽油(20g/100g)》的方式进行标注,也可以按照《大豆油(50%)、玉米油(30%)、菜籽油(20%)》或者《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添加比例为5:3:2》的方式标注,企业可以自选其一。新标准规定,对于配料比例≤5%的食用植物油,允许相对误差为±10%,对于配料比例>5%的食用植物油,允许相对误差为±5%。对于非直接提供给消费者的预包装食用植物调和油,可以选择在食品标签、随附文件、说明书、合同或文件中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有关专家表示,对于溶剂残留指标,为确保食品安全,综合考虑植物油的实际食用情况、现代加工工艺及有关检测数据,植物油新国标将浸出工艺生产的食用植物油(包括调和油)的溶剂残留量下调为≤20 mg/kg,并增加《压榨油溶剂残留量不得检出》要求,不再对植物原油要求溶剂残留指标。此外,由于脂肪酸名称不在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的可选择标示内容中,因此食用植物调和油中大于2%脂肪酸的标示应独立于营养成分表之外。
 
  据了解,新修订的植物油标准将于今年12月21日起正式实施。
 
卫生生活国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风险植物油监管标准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