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卫生
卫消网:宝宝饮食卫生要重视_饭前-细菌-消毒-
2018-08-15  浏览:137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核心提示:宝宝饮食卫生要重视-洗手,细菌,消毒,疾病,饭前,清洁,虫卵,奶嘴,肠道,感染,接触,菌种,酒精,免疫,菜地,杀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病菌,观点,导致,错误,臭氧,肺炎,卫生,方式

常言道:“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但这句话用在孩子身上是否合适呢?医生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饭前便后洗手,对婴幼儿的奶嘴进行高温消毒是最基本的清洁方式,不属于过度清洁。

老人常说,当初哪有这么讲究,不消毒不洗手照样没病没痛。现在的小孩太娇贵,奶嘴要用开水消毒,回家要洗手,吃饭要洗手,大小便后还洗手,病痛反而比从前多。持有这种说法的人也找到了“论据”:多接触点细菌,身体能产生抗体。

医院儿科医师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饭前便后洗手,对婴幼儿的奶嘴进行高温消毒是最基本的清洁方式,不属于过度清洁。这也是全世界医学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一直在大力推广的基本保健方式,自2008年前起,每年的10月15日还被定为&ldquo消毒液臭氧对表面上污染的微生物有杀灭作用,但作用缓慢,一般要求60mg/m3,相对湿度≥70%,作用60-120分钟才能达到消毒效果。(4)注意事项 ①臭氧对人有毒,国家规定大气中允许浓度为2mg/m3,故消毒必须在无人条件下进行洗手除菌液;世界洗手日”。近几年国内外多项研究都显示,不洗手会导致多种疾病。而物品、手用酒精消毒,被褥、地板用消毒剂清洗才属于不提倡的过度清洁。

洗手降低细菌量,不生病又完善免疫

谭小华说,洗手、高温消毒能去除物体表面的一点细菌,但并没“赶尽杀绝”。洗完手后,手上还剩下有一定细菌,但含量很低,不足以致病,又没有破坏菌群的协调。这种情况下,人的身体免疫细胞能接触到各类菌种,充分识别好的和不好的菌种。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免疫系统得到完善,免疫力得以提高。不用担心洗手让孩子接触不到细菌的问题。

而有的人过分谨慎,生怕细菌,有的人随身携带酒精喷雾,按了电梯按钮后马上用酒精消毒。这类做法才属于“过度清洁”,会整个杀灭细菌,造成菌群失调。免疫细胞因为没有接触病菌,会造成识别错误——把好细菌认成坏细菌,而造成免疫力损害而导致疾病。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孩别太干净了接触不到过敏原,长大后容易过敏。这也是偏颇的。如果因不注意卫生,肯定容易感染疾病。常生病会刺激免疫系统,反而诱发过敏性疾病。现在孩子疾病多绝对不是因为太干净了,而跟环境有关,跟空气中的化学物质过多有关。而老一辈人觉得疾病少跟当时医学不发达,疾病普查率不高也有一定关系。

洗干净了手就减少了病

“病从手入”这是肯定的。我们的手是个媒介,会沾上各种细菌和病毒。例如,公共场所摆放的刊物含大量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翻阅后不洗手,或习惯手指占唾沫翻书,细菌送入口中,可造成腹泻、胃炎、肠炎等疾病;儿童去菜田里摘野菜、采草莓,菜地里有很多寄生虫卵,小朋友在菜地里接触到的泥土、植物等上面也顺势带有。如果小朋友们没有及时洗手,病从口而入,引发钩虫、鞭虫、蛔虫等感染;有些病菌带入眼睛,引发结膜炎、红眼病等眼部疾病。此外,流感等呼吸道疾病能通过飞沫传染,飞沫沾在桌子上,手又碰到桌子,本人不洗手就进食,同样“病从口入”感染疾病。

便后洗手同样是基本卫生事项,肠道中有许多细菌,会随粪便排出体外。那些患有各种肠道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人则会有更多的致病菌或寄生虫卵排出体外。大小便后,如果不及时洗手,手就会成为传播疾病的媒介,和食物一起被吃进肚子里。

据调查,中国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达63%,其中以5~6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因饭前便后不洗手等不良卫生习惯导致虫卵被吃进肚子。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首位是肺炎,美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洗手可将肺炎的发生率减少一半。

大家在饭前饭后,便前便后,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之后,户外活动后一定要注意手部卫生。即使没充足的水源洗手,可携带消毒喷雾、湿纸巾替代。这些产品市面有售,以清洁为主。短期内使用没什么问题,但最提倡的还是用清水洗手。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