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消网:消毒的管理_管理-灭菌--效果-卫生部
2018-07-17 浏览:443
消毒的管理关键词 消毒管理 消毒制度 消毒标准 消毒效果评价 消毒管理是消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建立消毒管理组织和制度,确定管理范围,制订消毒效果评价标准及方法,进行消毒效果评价,消毒管理的发展与消毒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并相互促进。现将其进展简述如下。1 消毒管理制度的建立建立消毒管理制度是进行消毒管理的前提。最早的管理制度起源于英国WELLS对手术医生手与器械应进行严格消毒的要求。该要求使当时极易造成残废的卵巢切除术死亡率降至4%。1867年发表《外科实践中的抗菌原则》,在预防手术感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其管理仍限定大手术抗感染范围。至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工作的需要和发展,消毒管理制度得以逐步完善。1970年日本制订“水质污染防护法”,在防止医院排出的消毒剂对河流的污染,保护水源方面起了重要作用。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对有关消毒与灭菌措施作出了具体规定,在此前后,各国还相继对于无菌产品的管理建立了有关法规,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对消毒与灭菌质量的控制方法。对于新化学消毒剂的生产申请批准程序,杀菌效果检验标准,化学毒性评价,正确使用方法和防止环境污染等,各国均以法规形式提出了具体规定,以确保消毒剂使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我国消毒管理起步较晚,1983年以来,卫生部陆续制定了各项消毒管理政策法规。198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全国食具消毒做出了明确规定。1986年,由卫生部制定和发布的《消毒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消毒卫生行政法规,1989年,经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家主席批准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两法均对传染病消毒做出了明确规定。1992年,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的内容,对《消毒管理办法》进行了重新修订,使消毒管理进一步深化,以使消毒管理达到规范化,法制化。此外,依据消毒管理法规的规定,1987年我国卫生部又制定出第一版《消毒技术规范》。1991年对其进行了修订,现正进行第二次修订,以使其趋于完善。我国各省,直辖市依据卫生部发布的有关政策,法规,结合本省,市特点,分别制定出了相应的消毒管理法规或规章。例如“传染病消毒工作常规”,“医院消毒工作常规”,“医疗院所防止医源性感感染消毒常规”,“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常规”,“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常规”与“托幼消毒工作常规”等等。此外,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依据有关法规,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消毒管理规章制度。例如“肠道门诊与肝炎门诊消毒隔离规章制度”。“传染病疫源地消毒与病家消毒隔离规章制度”,“医护人员洗手消毒规章制度”等,以使消毒管理工作得到落实。消毒管理的立法及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我国消毒学的发展。2 消毒管理范围的扩展因20世纪50年代以前消毒仅仅是医疗防疫中的辅助性措施。其管理工作多局限于医院与防疫部门内部。近年来,随着消毒学的发展,消毒管理范围不断扩大,例如:1)从医疗消毒管理逐步扩展到预防性消毒管理,如对影剧院与娱乐场所环境消毒、餐馆(饭店)公共饮食用具消毒,生活饮用水等的消毒管理;2)从对应用部门消毒的管理对生产单位消毒的管理,如对药品,无菌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消毒质量的控制管理,化学消毒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管理;3)从对单位自行消毒的管理扩展到社会化服务性消毒的管理,如对环氧乙烷或电离辐射集中式工业化消毒的管理,对产品卫生质量进行常规化,标准化,法制化控制的管理;4)从对医疗相关物品的消毒管理扩展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各类一次性卫生用品的消毒管理,以及对消毒药械生产,经营,使用的管理等。至此,消毒管理范围已涉及食品,药品,医疗用品,公共卫生等多个行业。3 消毒效果评价标准及方法的制定消毒效果评价标准既是进行消毒管理的依据,又是消毒管理所要求应达到的水平。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美国医疗器械促进协会自1967年以来先后发表了电离辐射灭菌法典或指南,对医疗器械的处理过程和制品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颁布了有关清洗,消毒和医院设备灭菌等监控以及预防医院感染的准则,作为保证消毒与灭菌质量的重要依据。此后,各国更对无菌产品的管理相继建立了有关法规,1986年,日本消毒学界统一了试验指标菌,对消毒效果评价的标准化具有重要作用。 1983年,我国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对食品及餐具制定出有关消毒效果评价标准和方法。1986年我国卫生部发布的《消毒管理办法》及1987年与1991年发布的两版《消毒技术规范》,对医疗机构,托幼机构消毒提出了实步标准,对消毒药械消毒效果的评价标准与方法作了具体的规范。这些文件对全国按统一方法与标准进行消毒评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加强对消毒工作的管理,卫生部更组织专家在参考国内外已发布的标准,调查报告(室内空气与环境表面,医疗器械,产品,工作人员和使用中消毒剂的细菌污染情况)。以及污染和消毒效果的检测方法研究结果等基础上,编写了适合我国情况的消毒国家标准,先后发了如:《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二部分:生物试验方法》、《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卫生标准》,《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和《医疗卫生用品国徽灭菌、消毒质量控制标准》等。1997年,全国卫生标准技术委员会为加强消毒标准的编写工作,更将原“传染病与消毒分委员会”中的消毒部分独立出来,设立了“消毒标准分委员会”,此外,国家医药管理局亦设立了消毒器械标准委员会从事有关标准编写的组织和审查工作,新国家标准的发布将会进一步促进我国消毒管理的发展。4 评价消毒效果对消毒工作的促进评价消毒效果是消毒管理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消毒效果评价可发现消毒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管理体制同时,有关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亦可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反复验证和修改。这方面的有关事例很多,例如,上海市徐汇区卫生防疫站1982年对医院使用的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溶液进行检测,每毫升含菌量最高可达数十万个菌;罗承佳等报告,以含菌量小于250cfu/ml为合格标准,医院使用中的苯扎溴铵溶液的合格率仅26.8%~60.5%。依此提示作进一步调查,发现消毒剂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成盛容器未消毒,消毒物品过多,或使用时间过长等原因所致。此结果指出了医院改进消毒液管理的重点问题。对医院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检测,发现其效果与设备的定期检修保养与否,以及管理和操作水平有关,由之引起了各医院对压力蒸汽灭菌管理的重视。而深圳市的调查发现,镇与镇以下医院手术室空气。医务人员手与病房物体表面的污染远较市属医院为严重,从而指出了加强基层医院消毒管理工作的重要性。1987年至1991年,江苏省6个省辖市通过加强消毒管理,1991年医院消毒与灭菌检测合格率与加强管理前1987年者相比,有明显的提高。谢显忠等对四川省简阳市56所医院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在加强消毒管理后,合格率由41.07%上升到84.04%。从日常消毒效果评价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同样还促进了我国消毒科研工作的发展。诸如压力蒸汽灭菌方法与设备,消毒与灭菌指示器材,高强度紫外线灯,新消毒剂,特殊医疗器械消毒和灭菌的方法。消毒效果检测技术等,均在日常消毒效果评价结果的反馈中得到启发和重视,从而诱发深入研究,改进,以至新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5 结语消毒管理与消毒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消毒学研究工作深入开展,消毒管理中各项技术问题不断得到解决,消毒管理质量及科学性得到不断提高。随着消毒管理领域不断扩大,提出有待消毒学研究的课题更多。 消毒管理人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科学性,使之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