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卫生消毒
卫消网:“鸭脖能不能吃?”呼唤科普跑在谣言前_致癌-科普-美国-重金属-食品卫生消毒
2018-10-26  浏览:52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核心提示:“鸭脖能不能吃?” 呼唤科普跑在谣言前-致癌,食品安全,民众,谣言,专家,蟹黄,科普,恐慌,淋巴,欠缺,媒体,成了,夸大其词,担忧,推手,姗姗来迟,固态,面对,消毒液


  鸭脖是备受青睐的休闲美食。但最近网上传言称,鸭脖上面淋巴很多,而淋巴是用来排毒的,因此多吃鸭脖不利于人体健康。更有网友把收拾鸭子时的照片传到网络上,并声称照片中的几颗椭圆形肉球就是鸭子的淋巴。这一传言引发了众多担忧,爱吃鸭脖的网民纷纷表示,只能忍痛割爱了。事实的真相如何?带着疑问,央视财经记者采访了专家。(2016年11月15日人民网)
 
  其实又何止是鸭脖?前些日,一条有关《蟹黄不能吃》的传闻,在微博、微信等平台流传:美国纽约卫生局叫停华人吃蟹,称蟹黄、蟹膏处化学物质集中、重金属超标,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可能致癌。再之前,一则《自来水中检测出疑似‘致癌物’亚硝胺,像极了当年空气污染中被忽视的PM2.5》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时间《水中PM2.5》成了人们热议的词汇,《致癌》的字眼亦引发了人们的担忧……
 
  食品安全,就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总是让大众心生恐慌。难道食品安全问题消毒液我国已于1996年制定了GB2760-1996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将稳定态二氧化氯列入食品添加剂中"防腐剂",使用于果蔬保鲜、鱼类加工业,最大使用量0.2-0 mg/L。 固态二氧化氯消毒剂 1 剂型和制备 固态的二氧化氯产品包括粉剂、片剂及二元包装形式的产品洗手除菌液真的到了草木皆兵的境况?其实不然。鸭脖能不能吃?通过记者对专家的求证,结论是安全的。而对于人们普遍担心的《吃淋巴是否会得淋巴癌》的问题,专家也表示没有必然联系。回头再看蟹黄致癌、自来水致癌等等传闻也同样成了夸大其词的危言耸听和谣言。
 
  事实证明,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欠缺和滞后是导致谣言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今天》鸭脖致癌、《昨天》蟹黄致癌、《前天》喝自来水致癌,为何谣言总是能跑在食品安全科普的前面,让广大民众备受一惊一乍的摧残?
 
  首先,民众自身是谣言满天飞的直接推手。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封闭性传播的微信、微博成为无尽民众获取资讯信息的主要来源。传统的纸媒时代,国人尚能将白纸黑字认定为呈堂证供,但微信时代的《平面文字》泛滥,早已让民众浮躁得没了甄别的耐性,面对不辨真假的《危言》,更有诸多国人总是喜好《忧国忧民》般第一时间予以转发,几番线上线下,人云亦云、推波助澜,结果是受众惶惶不安。
 
  其次,媒体报道欠缺严谨规范往往混淆视听。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竞争中,个别媒体为提高点击率,一切以吸引眼球为目标,通过生编硬造、无中生有,或者以偏概全,一味渲染;或者在专家解读环节不辩真伪,随意采访那些善于忽悠、夸大其词、恶意曲解的《万金油》专家,使伪专家大行其道,谬误言论甚嚣尘上,也成为造成社会恐慌的重要推手。
 
  再者,专家声音姗姗来迟总是让人无端生疑。由于公众食品安全科学常识模糊或欠缺,面对诸多《伪食品安全问题》常常深信不疑,而姗姗来迟的专家声音总是让原本客观的官方数据和权威解读遭到质疑和攻击,导致了社会信任的撕裂和消费恐慌的加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面对一个物质无限充裕的时代,要消除公众对健康的担忧和焦虑,尤其需要食品安全科普的先行和常态化。
 
  媒体应义不容辞的担当对民众食品安全科普的责任;专家学者们要做到敢早发声、多发声、发好声;民众也应该学会一事当前、多些思考,自觉寻求和积累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只有真正搭建好媒体、专家和民众三位一体的互动平台,及时将政府部门的官方声明、风险预警和各种资讯,进行精准追溯,才能消抹去谣言和恐慌滋生的土壤。
 
  科普跑在了谣言前面,鸭脖还能不能吃之类的恐慌自然就会有效避免。
 
卫生科普检测化学亚硝胺美国自来水重金属致癌鸭脖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