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卫消网:鸡肫草
2018-09-17  浏览:29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核心提示:鸡肫草-【中药】:鸡肫草,跌打损伤,白带,湿疮,白侧耳 -雄蕊,药草,白带,贵阳,侧耳,圆形,民间,基部,鸡眼,吐血,湿热,贵州,妇女,退化,无毒,梅花,音名,萼片,蒴果,虎耳草,土坎,花柱,扁圆形,生境,短粗,木槿花,分布

【出处】《重庆草药》

【拼音名】Jī Zhūn Cǎo

【别名】白侧耳(《贵州民间药草》),水侧耳(《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鸡眼梅花草的带根全草。9~10月采。

【原形态】

鸡眼梅花草,又名:黄梅花草。

多年生蓝本,高约20~50厘米。根茎短粗,须根众多。基生叶丛生,肾脏形或圆卵形,肥厚,长3~5厘米,宽3.5~7厘米,先端圆形或微凸尖,基部心形,全缘;具长柄,长约20厘米。花茎中部以上具一无柄叶,抱茎,形与基生叶同。单花顶生,径约1厘米;萼片5,基部多少联合,广矩圆形,长1厘米左右,宿存;花瓣5,淡黄色,酥纹明显,呈倒卵状长圆形,长8毫米,边缘流苏状细裂;雄蕊5,背向,与花被互生,与退化雄蕊间生,退化雄蕊5,具3~5裂;子房卵状椭圆形,3心皮合生,1室,花柱短,先端3裂,微钝圆形。蒴果扁圆形;种子多数,椭圆形。花期7月。

【生境分布】喜生于大山地带土坎沟边的阴湿处;在海拔1600~2600米的中山地带均有生长。分布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性味】

甘,温。

①《贵阳民间药草》:辛甘,温,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无毒。

【功能主治】

治咳嗽吐血,跌打损伤,白带,湿疮。

①《贵阳民间药草》:补肺止咳。治妇女白带,跌打损伤。

②《四川中药志》:补虚益气,利水除湿。治妇女白带。咳嗽吐血及湿热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或炖鸡服。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咳嗽吐血:鸡肫草、鹿衔草。炖内服。(《四川中药志》)

②治妇女白带:白侧耳二两,白木槿花五钱。炖猪肉或煎水服。(《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湿热疮:鸡肫草,捣绒外用。(《四川中药志》)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