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卫消网:野棉花根
2018-09-15  浏览:240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核心提示:野棉花根-【中药】:野棉花根,疟疾,痢疾,脚气 -棉花,木部,痈疽,白头翁,湖南,疟疾,痢疾,棕色,甘肃,陕西,等地,黄豆,射线,痞块,音名,毛茛,裂片,形态,晒干,药物,生境,虫牙,煎服,叶柄,雄黄,黄色,植物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Yě Mián Huā Gēn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春季或秋季采挖,去净茎叶,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野棉花条。

【生境分布】产于云南、四川、陕西、甘肃、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根略呈圆柱状,常扭曲,全长约10~25厘米,直径0.6~2厘米。商品大多已断折,外表棕色至紫棕色,表面粗糙,具纵向凹裂,间或可见支根痕,外皮有时脱落,露出呈裂片状的黄色木部。根头部略形膨大,顶端附有残存的叶柄基部,密生白色绵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淡棕色,木部黄色,射线色较深,导管部分十数个群束,作放射状排列。根的中心部及射线部分常呈裂隙状。气微弱,味苦。

【性味】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苦,有毒。

②《湖南药物志》:温,苦,有大毒。

【功能主治】

治疟疾,痢疾,脚气,肠寄生虫病,痈疽肿毒。

①《滇南本草》:下气。杀小儿寸白虫、蛔虫犯胃。

②《中国药植图鉴》: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研末作丸。外用:捣敷。

【附方】

①治疟疾:野棉花根七至九枚,常山八两,黄豆一升。共煮熟,去药,黄豆晒干研成细粉,酒调为丸、雄黄为衣。疟前服十粒。

②治痈疽不溃:野棉花根、叶二至三钱。水煎服。

③治脚气病:野棉花根炖猪脚食。

④治发痒子:野棉花根三株,水煎服。

⑤治蜈蚣咬伤:野棉花根捣烂敷。

⑥治对口疮:野棉花根捣烂敷。

⑦治虫牙:野棉花根含口内牙痛处。(①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⑧治痞块:野棉花根五钱。甜酒煮。取汁内服,取渣外包,连服三剂。(《贵州民间方药集》)

【备注】本品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作白头翁使用。参见白头翁条。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