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卫消网:大蒜
2018-09-14  浏览:195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核心提示:大蒜-【中药】:大蒜,胡蒜,葫,独蒜,癥积,解毒,杀虫 -大蒜,痢疾,治疗,灌肠,平均,糖浆,杀虫,观察,验方,恢复正常,鳞茎,腹痛,服药,乳香,纸包,选编,治愈,疗程,转筋,艾灸,患者,蒜瓣,用量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Dà Suàn

【英文名】BulbusAllii

【别名】胡蒜(崔豹《古今注》),葫(《别录》),独蒜(《普济方》),独头蒜(《补缺肘后方》)。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鳞茎。6月叶枯时采挖,除去泥沙,通风晾干或烘烤至外皮干燥。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具6~10瓣,外包灰白色或淡棕色于膜质鳞被。叶基生,实心,扁平,线状披针形,宽约2.5厘米左右,基部呈鞘状。花茎直立,高约60厘米;佛焰苞有长喙,长7~10厘米;伞形花序,小而稠密,具苞片1~3枚,片长8~10厘米,膜质,浅绿色;花小形,花间多杂以淡红色珠芽,长4毫米,或完全无珠芽;花柄细,长于花;花被6,粉红色,椭圆状披针形;雄蕊6,白色,花药突出;雌蕊1,花柱突出,白色,子房上位,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凹入,3室。蒴果,1室开裂。种子黑色。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鳞茎呈扁球形或短圆锥形,外有灰白色或淡棕色膜质鳞被;剥去鳞叶,内有6~10个蒜瓣,轮生于花茎的周围;茎基部盘状,生有多数须根。每一蒜瓣外包薄膜,剥去薄膜,即见白色,肥厚多汁的鳞片。有浓烈的蒜臭,味辛辣。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有毒。

②《医林纂要》:辛甘,热。

③《随息居饮食谱》:生辛,热;熟甘,温。

【归经】

入脾、胃、肺经。

①《纲目》:入太阴、阳明。

②《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行滞气,暖脾胃,消癥积,解毒,杀虫。治饮食积滞,脘腹冷痛,水肿胀满,泄泻,痢疾,疟疾,百日咳,痈疽肿毒,白秃癣疮,蛇虫咬伤。

行气消积,杀虫解毒。用于感冒、菌痢、阿米巴痢疾、肠炎、饮食积滞、痈肿疮疡。

①《别录》: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②《唐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③《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④《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

⑤《日华子本草,: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并捣贴之。

⑥《日用本草》:燥脾胃,化肉食。

⑦《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⑧《纲目》:捣汁饮,治吐血心痛;煮汁饮,治角弓反张;同鲫鱼丸治膈气;同蛤粉丸治水肿;同黄丹丸治痢疟孕痢;同乳香丸治腹痛;捣膏敷脐,能达下焦,消水,利大小便;贴足心,能引热下行,治泄泻暴肩及干湿霍乱,止衄血;纳肛中,能通幽门,治关格不通。

⑨《四川中药志》:治肺结核,血痢,及崩中带下。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生食、煨食或捣泥为丸。外用:捣敷、作栓剂或切片灸。

【注意】

阴虚火旺者,以及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和时行病后均忌食。

①《本草经疏》:凡肺胃有热,肝肾有火,气虚血弱之人.切勿沾唇。

②《本经逢原》:脚气、风病及时行病后忌食。

③《随息居饮食谱》:阴虚内热,胎产,痧痘,时病,疮疟血证,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咸忌之。

【附方】

①治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濒湖集简方》)

②治夜啼腹痛,面青,冷证也:大蒜一枚(煨、研、日干),乳香五分。捣,丸芥子大。每服七丸,乳汁下。(《世医褥效方》)

③治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脐中,水从便漩而下。(《稗史》)

④治臌胀:大蒜,入自死黑鱼肚内,湿纸包,火内煨熟,同食之。忌用椒、盐,葱,酱。多食自愈。(姚可成《食物本草》)

⑤治脚转筋:急将大蒜磨脚心,令遍、热。(《摄生众妙方》)

⑥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

1/3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