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卫消网:代赭石
2018-09-13  浏览:288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核心提示:代赭石-【中药】:代赭石,哮喘,惊痫,吐血,须丸,代赭 -赭石,干姜,日华,赤铁矿,白汤,荆芥,直指,呕吐,甘遂,砸碎,药性,反胃,或因,纲目,棕红,杂质,伤寒论,汲水,粉末状,吐血,米醋,经血,断面,块状,堕胎,长沙,河北

【出处】《本经》

【拼音名】Dài Zhě Shí

【别名】须丸(《本经》),赤土(《说文》),代赭(《伤寒论》),血师(《别录》),紫朱、赭石(《普济方》),土朱(《仁斋直指方》),铁朱(《纲目》),红石头(《河北药材》),赤赭石(《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赤铁矿的矿石。挖出后去净泥土杂质。产山西、河北、广东、河南、山东、四川、湖南等地。

【原形态】

赤铁矿(《石雅》)

三方晶系。晶体常呈薄片状、板状。一般以致密块状、肾状、葡萄状、豆状、鱼子状、土状等集合体最为常见。结晶者呈铁黑色或钢灰色;土状或粉末状者,呈鲜红色。但条痕都呈樱桃红色。结晶者呈金属光泽,土状者呈土状光泽;硬度5.5~6,但土状粉末状者硬度很小,比重5~5.3。在还原焰中烧后有磁性。

产于许多种矿床和岩石中。含铁岩石风化岩可形成残余的赤铁矿床;变质岩有时含亦铁矿很丰富,成为重要铁矿。

【性状】为不规则的扁平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用手抚摸,则有红棕色粉末沾手,表面有圆形乳头状的突起,习称钉头代赭,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质坚硬,不易砸碎。断面显层叠状,且每层均依钉头而呈波涛状弯曲。无臭,无味。在砖上摩擦显红色。以色棕红、断面显层叠状,每层均有钉头者为佳。能溶于浓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化学成份】主含三氧化二铁,其中铁70%,氧30%,有时含杂质钛、镁、铝、硅和水分。另报道本品除含大量铁质外,并含中等量硅酸及铝化物,小量镁、锰、钙。

【炮制】

代赭石:除去杂质,砸碎,过筛。煅代赭石:取刷净的代赭石,砸碎,入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上煅红透,取出,立即倾入醋盆中淬酥,捣碎,再煅淬一次,取出,晒干,碾成粗末。(每代赭石100斤,用醋两次共50~6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代赭石,不计多少,用腊水细研尽,重重飞过,水面土有亦色如薄云者去之,然后用细茶脚汤煮之一伏时了,取出,又研一万匝,方入。用净铁铛一口著火,得铛热底赤,即下白蜡一两于铛底,逡巡间便投新汲水冲之于中,沸一、二千度了,如此放冷,取出使之。

②《纲目》:(代赭石)今人惟煅亦,以醋淬三次或七次,研,水飞过用,取其相制,并为肝经血分引用也。

【性味】

苦甘,平。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平。

④《本草汇言》;味苦涩,气温,无毒。

⑤《本草正》:味微甘,性凉。

⑥《本草求原》:味辛且苦,寒。

【归经】

入肝、胃、心胞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②《本草蒙筌》:入少阳三焦、厥阴肝经。

③《纲目》:肝、包络二经血分。

④《本草经解》:入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

⑤《长沙药解》:入足阳明胃经。

【功能主治】

平肝镇逆,凉血止血。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惊痫,吐血,鼻衄,肠风,痔瘘,崩漏带下。

①《本经》:主贼风蛊毒,腹中毒邪气,女子赤沃漏下。

②《别录》:主带下百病,产难,胞衣不出,堕胎,养血气,除五脏血脉中热,血痹,血瘀,大人小儿惊气入腹,及阴痿不起。

③《药性论》:治女子崩中淋沥不止,疗生子不落。

④《日华子本草》:止吐血、鼻衄,肠风痔瘘,月经不止,小儿惊痫,疳疾,反胃,止泻痢脱精,尿血遗溺,金疮长肉,安胎健脾,又治夜多小便。

⑤《本草正》:下气降痰,清火。

⑥《长沙药解》: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除哕噫而泄郁烦,止反胃呕吐,疗惊悸哮喘。

⑦《本草再新》:平肝降火,治血分去瘀生新,消肿化痰,治五淋崩带,安产堕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注意】

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天雄

1/2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