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卫消网:胡椒
2018-09-13  浏览:95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核心提示:胡椒-【中药】:胡椒,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 -胡椒,霍乱,胚乳,基部,果穗,脏腑,果实,阴虚,绿豆,肠胃,膏药,果皮,白胡椒,气味,口齿,反胃,纲目,动火,毫米汞柱,叶柄,冷气,柱头,棕色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Hú Jiāo

【别名】昧履支(《百阳杂俎》),浮椒(《东医宝鉴》),玉椒(《通雅》)。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里灰白色,通称白胡椒。

【原形态】常绿藤本。茎长达5米许,多节,节处略膨大,幼枝略带肉质。叶互生,叶柄长1.5~3厘米,上面有浅槽;叶革质,阔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长8~16厘米,宽4~7厘米,先端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绿色,基出脉5~7条,在下面隆起。花单性,雌雄异株,成为杂性,成穗状花序,侧生茎节上;总花梗与叶柄等长,花穗长约10厘米;每花有一盾状或杯状苞片,陷入花轴内,通常具侧生的小苞片;无花被;雄薜2,花丝短,花药2室;雌蕊子房圆形,1室,无花柱,柱头3~5枚,有毛。浆果球形,直径4~5毫米,稠密排列,果穗圆柱状,幼时绿色,熟时红黄色。种子小。花期4~10月。果期10月至次年4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国内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国外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

【性状】

①黑胡椒

又名:黑川。为近圆球形果实,直径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网状皱纹。顶端有微细突起的柱头遗迹,基部有自果轴脱下的疤痕。外果皮及中果皮质松睫,易剥落,内果皮薄壳状而稍坚硬。纵切面大部分为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坚硬而稍带粉性的外胚乳,靠近顶端有细小的胚及内胚乳,外胚乳通常中央颜色较浅,并具有空隙。气芳香,有刺激性,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色黑、皮皱、气味强烈者为佳。

②白胡椒(《纲目拾遗》)

又名:白川。为近圆球形果核,直径3~6毫米。表面灰白色,平滑,顶端略扁或微凹,基部多少隆起,有时显黑棕色斑。四周有纵走的脉纹10~14条。内果皮及种子的性状均与黑胡椒同。以个大、粒圆,坚实、色白;气味强烈者为佳。

【药理作用】

正常人将胡椒0.1克含于口内而不咽下,测定用药前后的血压及脉搏,共试24人,均能引起血压上升,收缩压平均升高13.1毫米汞柱,舒张压升高18.1毫米汞柱,均于10~15分钟后复原,对脉搏无显著影响,多数受试者除舌头辛辣感外,尚有全身或头部的热感。胡椒的作用与辣椒相似,但刺激性较小,内服可用作驱风、健胃剂,外用可作刺激剂、发赤剂。所含胡椒碱曾用作解热和驱风剂。并有微弱的抗疟作用。

胡椒的水、醚或酒精提取物在试管内试验或对感染大鼠的整体试验中证明有杀绦虫的作用,对吸虫及线虫作用不明显。

同属植物卡瓦胡椒有镇静及抗惊厥作用。橙黄色胡椒果实的醇浸膏对子宫有收缩作用,并能兴奋离体肠管;对两栖类及哺乳动物的心脏有抑制作用(包括收缩力及频率),减少冠脉流量。上述各项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拮抗,故属M-胆碱能性质,对蛙腹直肌无N-胆碱样作用。

【炮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打碎,或研成细粉。

【性味】

辛,热。

①《唐本草》:味辛,大温,无毒。

②《日用本草》:味辛,热。有毒。

【归经】

入胃、大肠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足阳明经。

②《本草汇言》: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

③《本草便读》:入肺、胃二经。

【功能主治】

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

①《唐本草》: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

②《海药本草》:去胃口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和气。

③《日华子本草》:调五脏,止霍乱,心腹冷痛,壮肾气,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草毒。

1/3 下一页 上一页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