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卫消网:黑鳞大耳蕨
2018-09-10  浏览:227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核心提示:黑鳞大耳蕨-【中药】:黑鳞大耳蕨,下肢疖肿 -林下,天目山,长江流域,鳞片,叶柄,基部,嫩叶,分叉,羽轴,孢子囊,根状茎,分裂,生于,音名,生境,芒刺,分布,角形,楔形,忌食,叶脉,患处,山鸡,凸起,镰刀,甘肃,山药

【出处】《浙江天目山目山药植志》

【拼音名】Hēi Lín Dà ěr Jué

【来源】为鳞毛蕨科植物黑鳞耳蕨的嫩叶。

【原形态】

黑鳞耳蕨,又名:大叶山鸡尾巴草。

多年生草木,高35~70厘米。根状茎短而斜升,连同叶柄基部有卵状披针形黑色光亮大鳞片。叶簇生,叶柄长10~30厘米,除被棕色大鳞片外,向上直达叶轴和羽轴的下面密生狭披针形和倒向下的钻形鳞片;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厚纸质,长25~50厘米,宽8~15厘米,2回羽状分裂;中部羽片长4~7厘米,镰刀状披针形;小羽片镰状三角形或斜菱形,基部上侧阔而呈三角状凸起,下侧楔形,边缘不分裂,有芒刺头的齿;叶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小,生于分叉的上侧小脉顶端;囊群盖圆盾形,早落。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分布云南、甘肃、福建和长江流域各地。

【功能主治】治下肢疖肿:新鲜黑鳞大耳蕨嫩叶,除净鳞毛,捣烂加白糖适量,调和涂敷患处,一天换一次;忌食酸辣。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