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卫消网:栗毛球
2018-08-28  浏览:68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核心提示:栗毛球-【中药】:栗毛球,丹毒,瘰疬痰核,百日咳,栗刺壳,板栗壳斗 -本草,广东,丹毒,音名,江西,草药,煎服,瘰疬,夏枯草,板栗,火头,手册,蜜枣,补缺,纲目,冬瓜,红肿,别名,用量,摘录,用法,辞典,三枚,功能主治

【出处】《纲目》

【拼音名】Lì Máo Qiú

【别名】栗毛壳(《唐本草》),栗刺壳(《日用本草》),风栗壳(《广东中药》Ⅱ),板栗壳斗(江西《草药手册》)。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栗的总苞。

【功能主治】

治丹毒,瘰疬痰核,百日咳。

①《补缺肘后方》:治丹。

②《唐本草》:疗丹火疮、毒肿。

③《滇南本草》:烧灰吹鼻中,治中风不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附方】

①治痰火头疬:风栗壳一两,蜜枣三枚。同煎服。(《广东中药》Ⅱ)

②治痰火核:风栗壳配夏枯草煎服。(《广东中药》Ⅱ)

③治丹毒红肿:板栗壳斗水煎洗患部。(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小儿百日咳:风粟壳三钱,加糖冬瓜五钱煎服。(《广东中药》Ⅱ)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