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卫消网:漏芦
2018-08-25  浏览:243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核心提示:漏芦-【中药】:漏芦,痈疽发背,乳房肿痛,鬼油麻 -漏芦,刺头,蛛丝,禹州,头状花序,等地,白色,外皮,收缩,直径,黑龙江,吉林,山西,辽宁,河北,棕黑,向阳,裂片,花药,雄蕊,灰黄色,柱头,圆锥形,子房,灰褐色,牛蒡,主产

【出处】《本经》

【拼音名】Lòu Lú

【别名】野兰(《本经》),鬼油麻(《日华子本草》),独花山牛蒡、和尚头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秋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①祁州漏芦,又名:和尚头、独花山牛蒡。

多年生草本,高25~65厘米。主根粗大。茎直立,单一,密生蛛丝状毛及白色柔毛。基生叶有长柄;叶片长椭圆形,长12~25厘米,宽5~10厘米,羽状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状深裂或浅裂,两面均被蛛丝状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叶及上部叶较小,有短柄或无柄。头状花序顶生,大形,直径5~6.5厘米;总苞广钟形,总苞片干膜质,多列,外列与中列匙形,先端有扩大成圆形撕裂状的附属体,最内一列狭披针形或线形,较外列为长;花全部管状花,淡红紫色;花冠长2~3厘米,先端5裂;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头2裂,紫色。瘦果倒圆锥形,长约5~6毫米,黑褐色,有宿存之羽状冠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于向阳的山坡、草地、路边。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

②蓝刺头,又名:华州漏芦、禹州漏芦。

多年生草本,高35~65厘米,全株被白色蛛丝状毡毛。茎直立。叶互生,近根部叶较大,有柄;茎上部叶无柄;叶片椭圆形,长4~10厘米,宽2~6厘米,羽状分裂,裂片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边缘有尖刺,上面暗黄绿色,被蛛丝状毛,下面密被白色蛛丝状毡毛,呈白色。多数小头状花序集合成圆球形,直径2.3~3.5厘米;小头状花序有白色刚毛状的外总苞,基部联合,向上有鳞片状总苞2轮,内轮较外轮长,披针形,长约1厘米,宽约2毫米,中脉顶端伸出成刺,上郎天蓝色,下部淡绿白色;总苞内有一管状花,长约1.5厘米,先端5裂,天蓝色,冠毛不发达;雄蕊5,花药聚合;子房倒钟形,被茸毛,柱头2裂。瘦果杯状,被白色长毛。花期7~9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坡草丛中及山野向阳处。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江苏、湖北等地。

【性状】

①祁州漏芦

干燥根呈圆锥形或破裂成较大的块状,多扭曲,长10~30厘米,中部直径1~2厘米。外皮灰褐色或棕黑色,多纵沟及交叉的网状裂纹,时有浮皮,顶端常见灰白色丝状毛茸。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有灰黄色菊花纹及裂隙,中心灰黑色或棕黑色。臭特异,味微苦。以外皮灰黑色、条粗、质坚、不裂者为佳。

主产河北、辽宁、山西。此外陕西、山东、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亦产。

②禹州漏芦

为蓝刺头的干燥根,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稍扭曲,长10~30厘米,直径1~2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顶端丛生棕色硬毛,为残存的叶柄维管束,下端偶有分枝。质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圈褐色,内有黄、黑相间的菊花纹。无臭,味微涩。以条粗、坚实者为佳。

主产安徽、湖北、河南等地。

【化学成份】祁州漏芦根含挥发油。新疆蓝刺头果实含蓝刺头扔碱,种子含蓝刺头碱及蓝刺头宁碱。

【药理作用】

新疆蓝刺头: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蓝刺头碱的作用与士的宁相似,小剂量对动物表现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引起痉挛,以后出现全身抑制,对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有苏醒作用,并能兴奋神经肌肉装置,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过程。临床上可治疗各种不全麻痹症及由于末梢或中枢性运动神经原传导障碍之瘫痪,对全身性衰弱基础上的血管性营养不良的病人有强壮作用。对实验性创伤性麻痹亦有治疗作用。

②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蓝刺头碱对麻醉猫可引起血压下降,心收缩力增强,对离体蛙心可使心收缩张力上升,收缩幅度减弱,高浓度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对离体兔耳表现血管扩张。国外将其果子用于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作|<<<<<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