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百科
卫消网:唑类抗真菌物
2018-08-17  浏览:90
新国学:毛泽东|刘基元
新国学教育概览|新国学精神|明学与明品生活 |
核心提示:唑类抗真菌物-咪唑,抗真菌,真菌,羊毛脂,麦角,药物,甲基,卟啉,活性,细胞膜,类药物,甾醇,感染,毒性,日趋,氨基甲酸酯,抑制,临床,合成,脱除,阻止,包括,位点,尤其是,世界上,蓄积,类属

唑类抗真菌药物是通过抑制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14α-羊毛脂醇脱甲基酶(CYP51)阻止真菌细胞膜主要成分麦角甾醇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的一类药物。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衍生物。

唑类抗真菌药物位于该脱甲基酶活性位点的铁原卟啉具有典型的单氧合酶活性,能催化羊毛脂醇上14α-甲基的氧化脱除。唑类化合物能与卟啉上的铁原子结合,通过阻止羊毛脂醇到达该脱甲基酶的活性位点而阻断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途径,由此导致的麦角甾醇缺失并伴随14α-甲基化甾醇的蓄积改变了真菌细胞膜的流动性,致使膜相关性酶的活性降低,通透性增加,最终使真菌的生长和复制受到抑制。

随着医学上对真菌感染的日趋重视,对真菌病诊断的日趋完善,抗真菌药的研究开发也有了较大的进展。目前世界上有约80多种抗真菌药用于临床,这些药物的活性范围、作用方式各有特点,根据其化学结构大致可分为6类,即多烯类、嘧啶类、烯丙胺类、吗啉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和唑类抗真菌药,其中,唑类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抗真菌药。目前用于抗真菌感染药物分为三代,其中唑类抗真菌药有咪唑类和三唑类两类,咪唑类属第二代抗真菌药,三唑类属第三代抗真菌药。咪唑类的有咪康唑、益康唑和克霉唑等;而三唑类有泊沙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等。

随着免疫抑制剂在临床应用日益增多,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唑类药物是抗真菌药物中具有较好前景的一类,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唑类药物对全身各系统有或轻或重的毒性,尤其是肝脏毒性比较普遍。因此,研发高效、低毒的新型三唑类药物,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抗真菌药物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