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避免参加跳高、跳远、投掷、百米赛跑、踢足球等运动,也不宜进行俯卧撑、举哑铃等增加腹部压力的力量性训练。因为有的人剧烈运动会使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速度比安静时快几倍,从而增加子宫内膜充血,造成月经过多,经期过长;有的人剧烈运动可能造成神经系统过分紧张,影响性腺分泌,使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
3、不能参加水中运动。女性在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子宫内形成了创面,参加游泳等水上运动就易使水从阴道进入子宫,引起感染。另外,女性在月经期间对寒冷较为敏感,特别是下腹部,可能因为受寒冷刺激而使腹部血管突然收缩,使月经减少或停止,造成月经失调。(同理,不吃、喝冰镇的东西,不洗凉水澡)
4、经期不宜引吭高歌。女孩在月经期嗓音会不如平时悦耳,而且嗓子极易疲劳。这种变化是由于经期内分泌变化所致,是正常现象。女孩在月经期,声带肌的毛细血管会发生充血现象,同时血管壁也会变得较为脆弱,此时如果高歌会造成声带毛细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引起声带劳损,使声带变粗变厚,使美妙动听的嗓音变低变粗,甚至沙哑。因此,在月经期不要过度使用嗓子,不要长时间地连续唱歌、讲话,更不能大喊大叫。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些水果蔬菜,以减少对声带的刺激。运动后或唱歌、讲话后,不要马上喝冷水,吃冷食,以减少对声带的危害。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伤风感冒,睡眠要充足,不要过度劳累。如果发现声带和嗓音有毛病,要及时请医生治疗。
女孩常见的疾患
1、经前综合症。部分女孩在月经来潮前几天常会出现不适,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浮肿、乳房胀痛等躯体反应和头晕、头痛、失眠、烦恼、易怒等神经症状。有的人情绪波动得相当厉害,甚至引起忧郁症,不想和人来往,凡事都往最坏处想,到月经来潮后才逐渐消失。这称为经前综合症。这种身体不适一般于月经前7—14天开始,于月经前2—3天加重,经后症状明显减轻。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雌激素、孕激素失去平衡,雌性激素相对过多,导致体内水、钠滞留,而出现肿胀不适的感觉。二是精神因素,因为生活、学习、工作压力较大,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而引起。当然也有其他原因,如遗传、个人体质等。
大多数经前紧张的女孩,症状比较轻微,可通过自我疗法解除症状。以水肿为主要症状表现的女孩在经前要少吃盐,减少水、钠滞留;以神经症状为主的女孩应学会自我调整,首先应了解自己体内的生理变化,坦然地对待月经来潮,消除不必要的焦虑、烦恼。平时可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劳逸结合。在月经前这段时间可使生活
2、痛经。部分女孩在月经前或月经来潮后会感到下腹部阵发性疼痛,难以忍受。有时,疼痛会放射到会阴部或腰部,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尿频、腹泻或者便秘等其他不适。腹痛剧烈时还会出现面部苍白,手足冰冷,甚至昏厥,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就叫痛经。痛经可持续几小时或1—2天,一般在经血畅通后疼痛就缓解了。青春期少女的痛经绝大多数无生殖器官病变,称原发性痛经;因生殖器官炎症等引发的痛经称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往往由受凉、过度劳累、精神紧张、体质下降、子宫发育不良、子宫位置不当等引起。[引起痛经的原因很多,一般都与心理精神因素有关,如情绪激动(生气)、抑郁、精神紧张等,有时过度疲劳、剧烈活动、淋雨、受凉、大量服冷饮等也可以引起痛经] 恐惧、紧张、忧虑、郁闷都会使疼痛加重。 疼痛以月经来潮的第一天或第二天为重,当经血外流畅通后,疼痛可缓解。
疼痛症状较轻时,可在下腹部进行热敷,或自我按揉三阴交穴(位于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同时饮些红糖水,并注意休息和保暖。避免过度劳累,少吃寒凉生冷或刺激性的食物,并避免淋雨或洗冷水澡、在冷水中劳动.做到平时加强体格锻炼以增强体质,保持心情开朗。患有原发性痛经的青少年应对月经生理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消除对月经的恐惧、紧张情绪,注意营养及经期卫生。疼痛较重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和治疗。女孩应积极锻炼身体,这些对预防原发性痛经都是很有好处的。
大多数原发性痛经者在婚后或生育后疼痛即可减轻或消失。继发性痛经的患者应及时请医生检查,查明痛因,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