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山消,为萝藦科植物隔山消的块根。生于每拔800-1300m的山坡、山谷或灌木丛中、路边草地。那么在医学上隔山消有哪些具体的药用价值呢?又有哪些方剂需要用到它呢?下面医流巴巴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隔山消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隔山消
隔山消的药用价值与应用
拼音名
Gé Shān Xiāo.
英文名
Root of Wilford Swallowwort.
别名
隔山撬、隔山牛皮消、白首乌、白何首乌、山瓜蒌。
来源
药材基源:为萝藦科植物隔山消的块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ynanchum wilfordii (Maxim.) Hemsl.[Cynanchum wilfordii Maxim.]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
草质藤本。肉质根近纺锤形,长约10cm,径约2cm,灰褐色。茎被单列毛。叶对生;叶片薄纸质,卵形,长5-6cm,宽2-4cm,先端短渐尖,基部耳状心形,两面被微柔毛;基脉3-4条,放射状,侧脉4对。近伞房状聚伞兵花序半球形,有花15-20朵,花序梗被单列毛;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淡黄色,辐状,裂片长圆形,外面无毛,内面被长柔毛;副花冠裂片近四方形,比合蕊柱短,先端截形,基部紧狭;花粉块每室1个,长圆形,下垂,花柱细长柱状略突起。蓇葖果单生,披针形,长达12cm,直径约1cm。种子卵形,顶端具长约2cm的白色绢质种毛。花期5-9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每拔800-1300m的山坡、山谷或灌木丛中、路边草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根圆柱形或纺锤形,长10-20cm,直径1-4cm,微弯曲,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具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破裂处显黄白色木部。质坚硬,折断面不平坦,灰白色,微带粉状。气微,味苦甜。
化学成份
根中分离得到隔山消甙(wilfoside)C3N、C1N、C2N、C3G、C1G、C2G[1]、D1N、K1N、M1N、F1N、W1N、G1G[2]。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沙。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为类圆形薄片,边缘内卷。表面白色或黄白色,显粉性,有放射状略突起的盘脉纹。周边黄褐色或浅黄色。质脆。无臭,味先微苦后略甜。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性味
味甘;微苦;性微温。
归经
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
补肝肾;强筋骨;健脾胃;解毒。主肝肾两虚;头昏眼花;失眠健忘;须发早白;阳痿;遗精;腰膝酸攀登;脾虚不运;脘腹胀满;仞欲不振;泄泻;产后乳少;鱼口疮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