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宣布,南美地区爆发的寨卡病毒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表示,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加强检疫检疫等相关工作,防止寨卡病毒入境。
世界卫生组织1日在日内瓦召开《国际卫生条例》紧急委员会会议,对南美出现的寨卡病毒病进行讨论和评估。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当天宣布,南美地区爆发的寨卡病毒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经过对相关证据的观察,紧急委员会建议近期在巴西和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爆发的小头畸型病例和神经系统失调已经构成‘超常事件’,并对全球其他地区的公共卫生造成威胁。委员会认为,需要采取国际合作反应措施,以将相关国家遭受的威胁降到最小,并且减少这一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危险。我现在宣布,近期在巴西和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爆发的小头畸型病例和神经系统失调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据了解,寨卡病毒于1947在乌干达寨卡森林的恒河猴体内被发现,因此被称为“寨卡病毒”。它主要是通过蚊子传播,在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均曾发生过人感染病例或疫情,但情况都不严重。这次疫情之所以引起世卫组织的重视,是因为流行规模扩大,而且现在还高度怀疑这种病毒有可能引发新生儿小脑畸型或神经系统疾病。本轮寨卡病毒病第一例报告病例于去年5月发生在巴西。世卫组织称,目前巴西国内共计报告4000多例小头症疑似病例,其中确诊270例。目前,美洲地区已有25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出现寨卡病毒。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尚未发现寨卡病毒病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