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本草从新》;贝母在《纲目》以前的历代文献,并无川贝、浙贝、土贝之分,明《本草正》曾载土贝母一条,系指浙贝母而言。至清《本草从新》始于贝母条下,分别附述象山贝母与土贝母(指本品)的性味功用,但据以前各家所述形态及附图,早已包括本品在内,如陆玑《诗疏》谓叶如栝楼而细小,《本草图经》并有蔓生的贝母。参见川贝母、浙贝母条。
【拼音名】Tǔ Bèi Mǔ
【英文名】Rhizome of Paniculate Bolbostemma
【别名】土贝、大贝母、地苦胆、草贝、藤贝母、垒贝、猪屡贝。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假贝母的鳞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lbostemma paniculatum(Maxim.) Franquet[Mitrosicyos paniculatus Maxim.]
采收和储藏:秋、冬两季采挖,把鳞茎洗净,在蒸笼上蒸透,晒干备用,用的打碎。
【原形态】攀援性蔓性草本。鳞茎肥厚,肉质,白色,扁球形或不规则球形,径达3cm。茎纤细,无毛,具棱沟。叶柄纤细,长1.5-3.5cm;叶片卵状近圆形,长4-11cm,宽3-10cm,掌状5深裂,每裂片角3-5浅裂;侧裂片卵状长圆形,急尖,中间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渐尖,基部小裂片先端各有1个显着突出的腺体,叶片两面无毛或仅大脉上有短柔毛。卷须丝状,单一或2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疏散的圆锥状,极稀花单生,花梗纤细,花黄绿以;花萼花冠相似,裂片均为卵状披针形,先端具长丝状尾;雄蕊5,离生,花丝分离或双双成对;子房近球形,疏散生不显着的状态凸起,花柱3,柱头2裂。果实圆柱状,长1.5-3cm,径1-1.2cm,成熟后由果先端形裂,果盖圆锥形,具6颗种子,种子卵状菱形,暗褐色,表面有雕纹状突起,边缘的膜质的翅,翅长8-10mm,宽约5mm,厚1.5mm,先端有膜质的翅,翅长8-10mm。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常生长于阴山坡,但现已广泛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湿暖湿润气候。耐严寒。对土壤适应慕尼黑广,但宜选择肥沃、疏松的砂壤土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和鳞茎繁殖法。种子直播:春播于3-4月,播前种子用湿水浸泡8-12h,按行距35cm开汉条播,覆土1-2cm,每1hm2播种量30-37.5kg。鳞茎繁殖:早春或晚秋将地下鳞茎挖出,选留小者作种,按行株距40cm×cm穴栽,每穴放鳞茎1-2个,施基肥适量,覆土2-3cm。
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间苗,定期中耕除草、追肥。苗高15-20cm时,搭设棚架,扦插竹枝,引期中耕除草、追肥。苗高15-20cm,搭设棚架,扦插竹枝,引藤蔓上棚攀援。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多角状或三棱形,高0.5-1.5cm,直径0.7-2cm。暗棕色至半透明的红棕色,表面凹凸不平,多裂纹,基部常有一突起的芽状物。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样,光亮而平滑。稍有焦臭,味微苦。
【化学成份】鳞茎含三萜皂甙:土贝母糖甙(tubeimoside)Ⅰ、Ⅱ、Ⅲ、Ⅳ、Ⅴ[1-4]。还含△7,16,25,(16)-豆甾三烯醇(△7,16,25,(26)-(stigmastatrienol),麦芽醇(maltol([5],麦芽糖(maltose),蔗糖(sucrose)[6].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1.1 土贝母粗粉用氯仿冷浸,滤过,残渣用75%乙醇冷浸,乙醇提取液经回收乙醇后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后的母液用正丁醇萃取,萃取后母液室温放置1wk,析出白色物质,抽滤后得白色粉状物,经硅胶层析,用氯仿-甲醇-水(70:35:10)洗脱,分别得C,DC结晶),E三部分。经小鼠接种-180后作抑瘤试验,ip给药,正丁醇萃取后母液(7.5mg/kg),白色粉状物(2.5mg/kg)结晶D(2.5mg/kg)均有明显的抑痛作用,抑瘤率>30%,P<0·001。结晶D对带瘤、、鼠的生存期有明显作用;取健康、体重18-24g小鼠,腹腔接种艾氏腹水癌或S-180,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