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World Stroke Day),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经病学专家代表于2004年6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5届世界卒中大会上呼吁关注脑中风而提出的,设定每年10月29日为世界卒中日。脑卒中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临床表现为一次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提出原由:
2004年6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第5届世界卒中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神经病学专家代表发表一份宣言,呼吁设立“世界卒中日”。这份宣言将提交世界卫生组织。宣言指出,卒中已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
如不加以控制,预计到2020年卒中病例将增加1倍。负责起草该宣言的大会主席之一Stroke杂志总编Hackinski在发言中指出:“在美国,每45秒就发生1个卒中新发或复发病例,每3分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
宣言呼吁:
《宣言》说,卒中完全可以预防,但老龄化、活动过少、吸烟和快餐加速了卒中、心脏病、糖尿病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日益流行,卒中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之后的第二大致死原因,也是首要的严重致残原因。如果不加干预,预计到2020年卒中的人口将增加一倍。相反,如果应用已有的知识,将会使一半人免于卒中的危害。
《宣言》指出,预防是最值得去做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有效药物,遏制未经证实、高花费的或错误的做法,通过公共词汇、核心教程、在线资料、远程教育和临床观摩学习来全面教育健康职业者。要建立跨学科的卒中医疗和康复团队,尤其是建立简单、综合的卒中单元,满足卒中患者的需要。
宣言目标:
1、充分调动各界力量预防卒中,把预防卒中和预防心血管病、认知障碍的工作结合起来;
2、建立跨学科卒中医疗队伍;
3、 把知识转化为行动;
4、开发新的研究方法;
5、教育公众主动参与;
6、建立全球合作。
背景资料:
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俗称“中风”,是一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患者得病后的治疗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
联盟组织:
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hina Stroke Center Alliance, CSCA,以下简称联盟)是由中国卒中学会发起、国家卫生和计生委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指导的中国卒中医疗质量规范和改进项目,旨在推进我国卒中中心(卒中中心和综合卒中中心)的建设,建立基于区域急救系统的接转诊模式,制定卒中规范化诊疗的标准操作流程,构建中国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模式,开展临床规范和健康教育培训。
卒中中心是一种组织化管理卒中患者的医疗模式,目的是提供给卒中患者最佳医疗服务,包括高质量、标准化、有效的和花费效果合适的措施。建立卒中中心可缩短入院到CT检查和治疗的时间、进行快速神经科评价、使更多的病人收入急性卒中单元,有效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节约医疗成本。
全国已有500余家医院加入了联盟,并有更多医院正在申请加入中。被授予“卒中中心”牌匾标志的医院会在联盟监督指导下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相关意义:
“世界卒中日”的宣言从流行病学阐述了卒中全球的客观发病现状,要求公众加强预防意识,共同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应用我们现有的医疗资源、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方法,采取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一级预防措施,并进行二级预防的有效性治疗;建议努力建设多学科的综合性卒中医疗队伍,明确指出必须加强卒中单元的建设,即使最基础的卒中单元模式也对卒中的医疗有效;加强全球共同防御卒中危害的信念。
历年主题:
2015年,主题是:“重视卒中的高发风险”;
2014年,主题是:“重视中年人的卒中风险”
2013年,主题是“预防脑卒中,从今天开始”;
2012年,主题是:“关注脑卒中,立即行动”,口号是:“认识卒中,倡导关爱;高危筛查,合理干预”。
2011年,主题是:“关注脑卒中,立即行动”,口号是:“防治脑卒中越早越好”。
2010年,主题是:“六分之一”。
2009年,主题是:“脑卒中——我能做什么?”(what can I do ?)